Histoire de la Vigne et du Vin
《聖經-創世紀》的第八章與第九章述說一個關於諾亞醉酒的故事:諾亞是亞當與夏娃無數子孫中的一個,對上帝無限虔誠。當上帝發覺人類的邪惡與貪婪,決定引發一場吞沒世界的洪水以示懲罰。作為上帝的信徒,諾亞受命挑選世間重要的植物(其中之一即是葡萄)、動物等,雌雄各一對,並帶著自己的三個兒子——Sem(西姆)、Coham(可汗)、Japhet(迦費特),登上了一隻自製的巨型木船,即是著名的諾亞方舟。在洪水淹沒世間的7個月零17天之時,方舟擱淺在阿拉拉特山上,上岸後的諾拉便開始耕作土地,種下了第一株葡萄樹,此後便著手釀製葡萄酒。一日,諾亞一人於帳篷內開懷豪飲,爛醉如泥。兒子可汗發現諾亞赤身醉臥於地,便喊來了西姆與迦費特。西姆與迦費特拿著長袍,退著進帳背對父親給其蓋上,並無見到父親裸露的身體。諾亞酒醒,但因可汗見到自己的醜態,而詛咒可汗,神讓可汗的兒子迦南一族做迦費特家族的奴隸。酒後失禮,卻遷怒並懲罰子女,「酒後無德 」古今皆是如此。
《聖經》中並未提及諾亞當時是否帶葡萄酒上船,從他下船即栽種葡萄而言,似乎能夠推斷他心中除了上帝之外的第一件重要之事就是釀造葡萄酒。當然,這個故事只是神話,至於是否屬實,亦不得而知。
實料中的葡萄酒釀造,可以追溯至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小亞細亞,從今發現積存大量葡萄種子來看,當時的葡萄不僅是直接食用,更主要是用來榨汁。多數史學家認為,葡萄酒的釀造始於西元前6000年的波斯,隨著古代戰爭、移民,傳至埃及與希臘。在埃及的墓葬中,發現大量遺跡與證明:從墓葬的浮雕中,清楚描繪埃及人人栽培、采收葡萄、釀制步驟和飲用葡萄酒的情景。埃及王國時代的酒壺上,亦刻有「伊爾普」(埃及語,即葡萄酒的意思)一詞。以葡萄酒爲主題的著名作家Hugh Johnson(休·約翰遜)曾描寫到:「古埃及有十分出色的品酒專家,他們就像二十世紀的Sherry産銷商或波爾多酒經紀的酒樣,可以自信並專業地鑒定酒的品質。」
希臘式歐洲最早種植釀造葡萄酒的國度,當時的航海家們,從尼儸河三角洲帶回葡萄酒及釀酒技術,葡萄酒成為了當時生活不可或缺的存在,亦成為希臘文化的璀璨基石。《荷馬史詩》中,有很多關於葡萄酒的描述,而荷馬在《伊利亞特》中將葡萄酒描繪成黑色。他對於人生的理解,亦表現為一個佈滿黑色葡萄的莊園美景。古希臘愛情海盆地,在當時有發達的農業,人們種植葡萄,將其果實用於造酒,當時幾乎每個希臘人都有飲用葡萄酒的習慣,而更多的酒被存儲與貿易運輸至地中海沿岸的其他地域,其範圍廣至埃及、敘利亞、黑海地區、西西里及亞平寧半島南部。
在希臘宗教中,葡萄酒有其如神般特殊地位。西元700年始,希臘人舉行慶典與祭祀來表示對酒神酒神Dionysos(狄俄尼索斯)的崇拜。狄俄尼索斯是Zeus(宙斯)與女神Semele(西姆萊)所生,其代表生活的快樂、遊戲及盛大的節日。祂喜歡端著酒置身于女祭司們喧鬧之中。希臘人認爲祂是出自于某種盛典節日之時的保護神。一個出自于西元一世紀的新雅典風格的Borghese(波黑斯)陶瓶上,雕刻有狄俄尼索斯神醉酒的場面:由一個森林之神Satyrs(撒提亞斯)攙扶著爛醉如泥的酒神,酒神手中的杯子掉在地上。
西元六世紀,希臘人將葡萄通過馬賽港傳入高盧(法蘭西),並將葡萄栽培及葡萄酒釀造技術傳給了高盧人。但在當時,高盧的葡萄和葡萄酒生産並不重要,而後這門技術通過高盧地區傳至亞平寧半島的羅馬。而Bacchus(巴克斯)則是羅馬的葡萄酒神,他是羅馬象征葡萄與葡萄酒、荒淫與放蕩之神。在充滿神秘氣氛的酒神節中,崇拜與追隨祂的教徒們跳起狂歡的「酒神之節」舞,以至于羅馬元老院不得不出面幹涉,以平息混亂。
喜愛葡萄酒並將整個歐洲逐漸征服的羅馬人,將釀酒技術傳遍歐洲。西元1世紀葡萄樹遍布整個Rhne Valley(羅納河谷);2世紀葡萄樹遍布整個Burgundy(勃艮第)和Bordeaux(波爾多),2世紀抵達Loire Valley(盧瓦爾河谷);最後於四世紀出現在Champagne(香槟區)及Moselle Valley(摩澤爾河谷)。原本非常喜愛大麥啤酒和蜂蜜酒的高盧人很快愛上葡萄酒並且成爲傑出的葡萄果農。由于他們所生産的葡萄酒在羅馬大受歡迎,使得羅馬皇帝Domitian(杜密遜)下令拔除高盧一半葡萄樹以保障羅馬本地的葡萄果農。
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葡萄釀酒技術傳遍法國東部、西班牙、英國南部、德國萊茵河流域和多瑙河東邊等地區。期間,有些國家曾實施禁止種植葡萄的禁令,但是最終依然在歐陸盛行。其後,隨著羅馬帝國的沒落,葡萄園亦跟著衰落。有史學家稱羅馬帝國的衰亡很大程度應歸咎與飲酒過度使得人種退化。
4世紀的羅馬皇帝Constantine(君士坦丁)正式承認基督教,在彌撒典禮中需要用到葡萄酒,助長了葡萄樹的栽種。當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後,分裂的西羅馬帝國的基督教修道院詳細記載了關于葡萄的收成和釀酒的過程。這些巨細靡遺的記錄有助于培植出在特定農作區最適合栽種的葡萄品種。
葡萄酒在中世紀的發展得益于基督教會。聖經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酥在最後的晚餐上說「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視爲聖血,教會人員把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作爲工作。葡萄酒隨傳教士的足迹傳遍世界。
西元768年至814年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Charlemagne(查理曼)預見了法國南部到德國北邊葡萄園遍布的遠景,著名勃艮第産區的Grandcru Corton-Charlemagne(可登——查理曼)頂級葡萄園也曾經一度是他的産業。法國勃艮第地區的葡萄酒,可以說是法國傳統葡萄酒的典範。但鮮少人知道,它的源頭竟然是教會——Cistercians(西多會)。
西多會的修道士們可以說是中世紀的葡萄酒釀制專家。1112年,一個名叫Bernard de Fontaine(伯納·杜方丹)的信奉禁欲主義的修道士帶領304個信徒從Cluny(克呂尼)修道院叛逃到勃艮第的葡萄産區的科爾多省,Citeaux(西托)境內一個新建的小寺院,建立起西多會。西多會的戒律十分殘酷,平均每個修道士的壽命爲28歲,其戒律的主要內容就是要求修道士們在廢棄的葡萄園裏砸石頭,用舌頭嘗土壤的滋味。在伯納德死後,西多會的勢力擴大到科爾多省的公區釀制葡萄酒,進而遍布歐洲各地的400多個修道院。
西多會的修士,沈迷于對葡萄品種的研究與改良。二十世紀傑出的勃艮第生産商Lalou Bize-Leroy(拉魯列洛華)相信西多會修士會用嘗土壤的方法來辨別土質,事實上正是這些修道士先提出「土生」的概念,即相同的土質可以培育出味道和款式一樣的葡萄。也就是他們培育了歐洲最好的葡萄品種。在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上,西多會的修士正是歐洲傳統釀酒靈性的源泉。大約13世紀,隨著西多會的興旺,遍及歐洲各地的西多會修道院的葡萄酒贏得了越來越高的聲譽。14世紀Avignon(阿維翁)的主教們就特別偏愛勃艮第酒,豪爽的勃艮第菲利普公爵就是他的葡萄酒的名公關。
「Drink less but letter(飲少些,但要好)」是葡萄酒的一句不朽的諺語。不過從那時起至今,上等的紅勃艮第的確從來沒有大規模發展過;它的歷史不如說是科爾多省地優良土壤長出的黑品諾得以盡善盡美地表現出其品質。用小桶小批量地生産,是他們的特色。尤其是1789年法國革命後,由于修道院的解散和舊制度的貴族莊園被清算,勃艮第地區的葡萄園也化整爲零。
西元15至16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啟。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傳教士在十六世紀將歐洲的葡萄品種帶到南美洲,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半島和亞利山那等地栽種。之後,英國曾在美洲東岸嘗試種植歐洲葡萄,結果因根瘤蚜、霜黴病和白粉病侵襲以及這一地區氣候條件的影響,宣告失敗。直至19世紀中期,有人利用嫁接的技術將歐洲葡萄品種植在美洲葡萄植株上,利用美洲葡萄的免疫力來抵抗根瘤蚜的病蟲害,美洲的葡萄酒產業才被大規模開啟。
在中古世紀後,葡萄酒被視爲快樂的泉源,幸福的象征。文藝複興時代,造就了許多名作。
西元17至18世紀前後,法國開始雄霸了整個葡萄酒王國,波爾多和勃艮第兩大産區的葡萄酒始終是兩大梁柱,代表了兩個主要不同類型的高級葡萄酒。波爾多的厚實和勃艮第的優雅,並成爲釀制葡萄酒的基本准繩。然而這兩大産區,産量有限,並不能滿足全世界所需。於是在近代,一些酒廠便在全世界尋找適合的土壤、相似的其後來種植優質的葡萄品種,研發與改進良久技術,使得整個世界的葡萄酒事業興旺起來。
現今的葡萄酒業以全球而言,基本上分爲「新世界」及「舊世界」兩種。新世界代表的是由歐洲向外開發後的酒,如:美國、澳洲、紐西蘭、智利及阿根廷等葡萄酒新興國家。而舊世界代表則是有百年以上釀酒曆史的歐洲國家,如: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相比之下,歐洲種植葡萄的傳統更加悠久,絕大多數葡萄栽培和釀酒技術都誕生在歐洲。除此之外,新、舊世界的根本差別在于:「新世界」的葡萄酒傾向于工業化生産,而「舊世界」的葡萄酒更傾向于手工釀制。手工釀出來的酒,是一個手工藝人勞動的結晶,而工業産品是工藝流程的産物,是一個被大量複制的標准化産品。
Share your thou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