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成為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這就是「梵蒂岡」。
位於羅馬西北角高地的梵蒂岡城國,領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為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的所在地,亦是「教宗」駐地,實行政教合一的政體。
梵蒂岡,拉丁語之意為「先知之地」,其前身為「教宗國」。基督教的早期,教會處於非法地位,至西元4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給予基督教會合法地位,並且為紀念耶穌門徒「聖彼得」(聖伯多祿),在其的殉難之地建立「君士坦丁大教堂」。5世紀,西羅馬帝國遭到哥德人入侵後滅亡,原由部份帝國領地,處於無主狀態。此後,意大利基督教會組織起來,在「羅馬主教」的治理下,逐漸成為意大利中部地區的實際統治者。西元6-7世紀時形成了「教宗國」的雛形,在倫巴比人的幫助下抵抗拜占庭帝國的入侵。西元728年,倫巴底國王路易特普蘭德將拉丁地區一些城鎮與鄉村獻給羅馬主教,這些土地被稱為「聖彼得的遺產」成為了教宗國的立國基石。
西元751年,拜占庭帝國在意大利的領土全部落入倫巴底人的手中,此時倫巴底的統治嚴重威脅教宗對意大利中部的統治。法蘭克人領袖「丕平」,為廢黜墨洛溫王朝而自立為王,向教宗示好,教宗滿足其願,並將其封為羅馬貴族。3年後,丕平軍進入意大利,平定了中北部部的托斯卡納,科西嘉,倫巴底,里米尼、佩薩羅、法諾、西尼加利亞和安科納等地區。為示奉獻,他將此些土地獻給羅馬教宗,西元781年,丕平之子「查理大帝」宣佈教宗為這些地區的最高統治者。
羅馬教廷為消除丕平的後繼者日後的影響力,於750年至850年偽造了一份名為「君士坦丁獻土」的文獻,文獻稱:「君士坦丁大帝在西爾維斯特一世通過祈禱為其治好麻風病後接受了洗禮,並在受洗後第四天決定將帝國都城羅馬捐贈給基督教會,並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旁的拜占廷營建新都。君士坦丁大帝不僅向羅馬主教捐贈了義大利中部地區,還捐獻了整個羅馬帝國的西半部領土,並授予教宗及其後任者對其進行世俗統治的權力。」其後法蘭克王國的分裂導致歐洲無任何國家能以「法蘭克王國的後繼者」來對教宗的主權提出要求,只有其後的法國依然稱自己為教宗的「世俗保護者」。
至西元19世紀,歐洲民族主義興起,意大利民族統一運動,使得教宗在意大利的領土逐漸變少,亞平寧半島北部的薩丁尼亞王國成為義大利統一運動的領導者,其後主導成立了義大利王國。教宗國的首府「羅馬城」此時面臨淪陷的危機。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以「教會的保護者」的名義出兵保護羅馬城。西元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把駐羅馬的軍隊調離,使義大利王國軍隊得以順利開進羅馬城,義大利統一正式完成。之後教宗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並對意大利產生敵意。
西元1929年2月11日,墨索里尼掌握意大利政權後,與教宗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承認聖座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宗,其領土位於梵蒂岡城,稱為「梵蒂岡城國」。但至2009年元旦,教廷宣稱「義大利的法律過於繁雜,而且欠缺穩定、時常和天主教教義相違背」,正式廢除拉特蘭條約,不再自動採納義大利議會通過的法律。
今梵蒂岡城國,已成為羅馬旅遊的必去之地,其國防交由150人的被稱為「瑞士近衛隊」之傭兵集團負責。梵蒂岡城內擁有聖伯多祿大殿、西斯廷禮拜堂以及一個圖書館和一個博物館。其中收藏了大量波提切利、貝爾尼尼、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人的作品。充滿宗教色彩的風情,吸引了大量的遊客:星期日中午12點,聖伯多祿大教堂正中窗口會舉行教宗的演講;每年5月6日瑞士衛隊在聖達瑪索庭院舉行宣誓儀式,誦唸5個多世紀來一直不變的誓詞,祈求天主保佑自己圓滿完成任務,效忠教宗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而如今的教宗,由80歲以下的樞機在西斯廷禮拜堂內舉行的教宗選舉上選舉產生的,任期可達終身。
Share your thoughts